《徐州宝藏》第13期:人物画像镜

防盗藏玄机:徐州这座汉墓配备九重坚不可摧的“防盗门”

徐州簸箕山位于徐州市九里山北侧,在这海拔只有86.7米的小山包周围,左邻右舍、山山有墓(其东为南北相连的水山和火山,西北为米山,南侧有九里山,各山均有汉墓埋藏)。1991年至1994年,徐州博物馆考古队在这里先后发掘了三座汉墓和一处陪葬坑,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山顶的三号墓未被盗扰,都知道徐州地区“十墓九空”,为什么2000年来,这座汉墓却安然无恙?究竟其中暗藏了什么玄机?

解放前,簸箕山是国民党军队在徐州外围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山顶建有碉堡围墙。上世纪70年代,围墙拆除后,留下1米多厚的碎石堆压在了三号墓的墓道口。经过清理,这是一座石坑竖穴墓,整个墓道内使用了夯土和9层石块封堵,每层夯土厚约15CM。在清理封堵竖穴墓道的回填土时,考古队员最担心的一幕还是出现了:竖穴西北部发现有盗洞痕迹,难道又是在劫难逃?大家心里隐隐沮丧,可是随着清理,这个盗洞越向下越小,在2.3米深处的第二层封石前居然消失了!贪婪的盗墓者并未得逞!考古队员们群情鼎沸。在盗洞里,考古队员清理出了一枚开元通宝钱币,由此证明这座墓在唐代就被盗墓贼光顾了,或许是因为打盗洞时遇到墓道内坚固的封石而不得不罢手。要知道九层石块的防盗措施在竖穴墓中是很少见的,相当于九重“防盗门”,如此严密的防盗措施将盗墓者拒之于门外。

惊鸿一现——千年人物画像镜

    由于防盗得力,这座墓葬出土各类文物100余件。尤为难得是一面铜镜。这件铜镜出土时已经断裂为10多块,置于墓主人腰部下方贴身随葬,看得出主人生前对它的万般喜爱。经过文物修复人员的妙手,终于“破镜重圆”,还被评为了国家一级文物!它究竟凭何实力征服了2000年后的今人呢?

    (在古代,人们最初则以水照面,发明铜镜的动机是人类的爱美之心和认识自我的愿望。设想有一天,某个古人突然在河边的水里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并认识到这就是自己的容貌,会有多么惊喜!聪明的古人便用器物盛水照容,盛水的陶盆叫“监”,“监”字的甲骨文非常形象,就是一个人趴在水盆边上照容;铜盆叫“鉴”,常说的“以史为鉴”,就是把历史当做镜子,来提醒自己的意思。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上至庙堂、下至市井以铜为镜的序幕正式拉开,直到清代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伴随古人生活几千年的铜镜才悄然退出)

    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面人物画像镜!直径18.5CM,镜的背部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式人物,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工匠巧妙地把画像平均分割为相同内容的四部分,每部分由上下两排构成:上排有三组人物,左边一组为驯虎图,一虎匍匐于地正被驯虎者抚摸;中组为一听琴画面,一人拨弦,一人合拍,一人聆听,好不和谐;右组为头戴云冠的两人拱手站立,神态恭谨似在对话。下排分左右两组画面:左组为驯豹场景,驯豹者正在抚摸一只后腿腾空的豹;右组为骑虎图,一头绾发髻的男子正跨坐在昂首咆哮的虎背上。

整个镜背(包含32人、8虎、4豹、16棵树、12座山峰,再加上镜钮和座上的4龙和1龟龙,)共刻画出77个物像。画面中既有现实生活的场景,也穿插神话故事情节。古代工匠在方寸之间,将神话与现实交织,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碰撞出对比强烈的画面,令人观之震撼!

(其实铜镜在徐州汉墓中多有出土,根据在汉代铜镜铭文中曾有“铜出徐州”的记述,学者认为,徐州和曹魏的“尚方”一样,很可能是中原地区铸镜手工业中心,所以这面人物画像镜应是本地铸造的。)

一念成殇的墓主人刘埶

能够拥有如此连城之价铜镜的主人自然是权贵之人,令人振奋的是这座墓还出土有揭开墓主人身份的龟钮金印,通过印文证实,墓主人为楚王宗亲,第一代楚王刘交的第六个儿子宛朐侯刘埶!历史上的刘埶因为跟着自己的侄子刘戊起兵谋反,参与了七国之乱,最终走上兵败自杀的不归路。结合墓葬有未完工的痕迹,并且几乎没有玉器陪葬,证明了刘埶应该是非正常死亡。史籍中那段2000多年前的历史再一次得到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