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发布首届汉文化论坛总体情况和主要成果

发表时间:2020-10-20 点击量:2235

以“两汉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首届汉文化论坛新闻发布会于10月17日在徐州市顺利举行,30多家中央、省市媒体应邀参加。

新闻发布会由徐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冯仰琦主持,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孟昭学介绍了论坛总体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秦汉史学会秘书长赵凯发布论坛主要学术成果。

首届汉文化论坛总体情况

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两汉文化传承与发展”,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两汉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人文底蕴、文学艺术成就及其所构建的精神家园,彰显了引领性、高端性、国际性和特色化,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文化的盛会。主要呈现“层次高、范围广、成果丰、活动多”四个特点。

层次高。本次论坛有海内外专家学者、文旅行业领军人物、知名作家等150余人参加。因为疫情原因不能成行的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终身教授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 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稻畑耕一郎、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教授金庆浩专门发来视频,对论坛举办表示祝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等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演讲。

范围广。本次论坛汇集海内外文化名家、学术领袖、文旅精英等,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动世界级汉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建设,强化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会专家学者中有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20多所高校机构的教授、学人及研究者,也有国内外文旅行业领军人物、知名文化企业家,以及淮海经济区(四省十市)文旅界的有关代表,涵盖了哲学、考古、文学艺术、民俗、文博、文旅等多个领域。

成果丰。在主论坛及5个分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作专题演讲或交流发言,围绕两汉文化的时代价值、现实意义、文旅融合等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对话交流,让我们对两汉思想文化、两汉风俗、两汉文学艺术、徐州汉文化的特色与贡献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两汉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有了更加清晰深入的认知。开幕式上,举行了江苏省两汉文化研究会揭牌仪式,论坛同时还举办了“四省十市”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圆桌会议,为进一步加强汉文化研究阐释、凝练汉文化独特价值和鲜明特色、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强大推力。

活动多。围绕论坛的举办,主办方策划组织了专题宣传片《大风起兮》、大型舞台剧《大风歌》、“醉两汉·最徐州”创意短视频大赛、汉服设计大赛及展演、《石说历史》汉画像石专题展、汉文化文创产品大赛获奖作品展等多项配套活动。此外,还举办了“名家(作家)十人看徐州”采风创作活动,毕飞宇、丁帆等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的全国知名作家行走两汉、感知徐州,书写徐州故事、传播徐州精彩。可以说,本次论坛不仅是高大上的学术思想盛宴,也是接地气的群众文化节日。

首届汉文化论坛主要学术成果

本届论坛上,150多位专家学者开展了多维对话,论述详实、见解精湛、视角丰富,在“两汉文化的生成及演进”“两汉文化的挖掘及表达”和“两汉文化的价值及使命”三个方面形成重要共识。

两汉文化的生成及演进

主论坛及5个分论坛从多方面揭示出两汉文化的生成、确立及影响,从文化原型、范型生成和价值特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覆盖面大,涉及领域广,为探讨中华文化与两汉文化的关联找到了重要切点。

从自省走向自觉。论坛从历史、地理和演进形态多个维度展开,对两汉文化进行了理性研讨,充分展现了两汉文化在中华文化承继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两汉时期文化主体地位的确立及文化功能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贴合,彰显了两汉文化所具备的统一性和兼容性特色。可以说,汉代是经历了战乱纷争之后,诸子思想复活、整合,文化从自省走向自觉的时代。

从地域走向世界。汉文化的推进,是从地理意识走向文化意识,从文化意识走向世界意识。论坛从世界文明的大视野透视两汉文化的生成及演进,在国际学术对话的大背景下讨论两汉文化,将两汉及徐州“汉之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和具有标志意义的地域形态进行审视,从地理形态、地域形态、文化形态对文化根脉、文化智慧、文化情怀及文化精神的形成发展进行梳理,实现徐州文脉、两汉文化、中华文化的溯源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从历史走向现代。论坛在淮海经济区战略背景下研讨两汉文化,举办“四省十市”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圆桌会议,致力推进汉文化文旅融合一体化发展。以两汉文化为纽带的“文旅共识”,是本届论坛达成的重要共识。两汉文化是淮海经济区的共同文化财富,推动汉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四省十市的共同使命,也是重大文化课题,更是发展的内在要求。

两汉文化的挖掘及表达

如何让灿烂的两汉文化在今天焕发新的生命力?论坛从主题到研讨,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姿态,在学术理念、理论体系等方面取得重要推进。与会领导与专家学者达成一种重要共识:对两汉文化进行扬弃继承、创新转化,以文化培本固基,以文化滋养生活,以文化提升文明,以文化推动发展。

两汉文化的精神内涵。论坛播放了《大风起兮》主旨宣传片,与会领导及专家学者从当下视角、当代价值就两汉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及挖掘,在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民风民俗等领域开展比较对话,提炼出两汉刚健有为、尊礼重教等基本文化精神。这是两汉文化的内核,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两汉文化的表现形态。论坛以舞台剧《大风歌》、“醉两汉·最徐州”创意短视频大赛、汉服设计大赛及展演、《石说历史》汉画像石专题展等多角度对两汉文化的审美形态、生活形态进行全方位展示,专家学者就汉代文学艺术、文化遗存、丧葬信仰、军事技术等进行研讨,在两汉文化的主体赓续、民间流变上达成不少共识。

两汉文化的理论体系。从主论坛到各分论坛,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两汉文化博大精深,其研究不是断代史,不是单领域,需要综合多学科、多维度、多点透视,搭建起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对成立江苏省两汉文化研究会达成一致并寄予厚望。

两汉文化的价值及使命

论坛在关于两汉文化的当代传承及时代使命方面达成重要共识。

复活文化记忆。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发展面临重大挑战、重大机遇、重大使命,两汉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文化使命就是深入挖掘阐释两汉文化价值,系统凝练其中代表性强、识别性强的元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与世界文明进步相结合,充分激发人们对汉文化的认同、共鸣和共融。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江苏文化建设、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根源动力,并努力为解决世界性文化难题作出独特贡献。

建设精神家园。与会学者认为,两汉文化的最大历史贡献是推动了“大一统”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形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不仅是世界性的文化符号,更代表了中国人归属的精神家园。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根脉、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包括两汉文化在内的汉文化研究,应当自觉承担这一文化使命,并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融入国家战略。与会学者认为,传承弘扬两汉文化,不能拘于徐州一地、江苏一省,要放眼全国、走向世界,从构筑国家核心意识、引导社会核心价值、凝聚人民核心力量的高度,充分发掘两汉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以当下话语创新文化表达,唤醒文物、遗产、文字,赋予其时代性、先进性、多样性,服务淮海经济区建设、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两汉文化传承发展不仅要“走进去”,更要“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江苏、了解徐州,进而了解和理解汉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